为深入挖掘齐鲁文化的深厚内涵与时代价值,7月至8月,学院“儒风济韵,践志传鲁”实践团前往济宁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探寻了鲁文化的源流脉络,助力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万仞宫墙启儒韵,三孔圣地承文心
在万仞宫墙前,成员们肃立观礼开城仪式,在铮铮晨钟、悠扬古乐中,感受儒家文化庄严而绵延不绝的传承力量。孔庙内,队员们认真观摩历代碑刻铭文,在大成殿前体悟古代礼制文明,于参天古柏之下感受生命的坚韧传承。孔府中,“天下第一家”的匾额尽显庄严肃穆,厅堂儒雅陈设浸润着千年儒风,严谨家规凝结着“修身齐家”的处世智慧,队员们驻足其间,真切感知儒家传统文化精神已通过器物、规训等,融入齐鲁大地世代生活肌理,成为浸润血脉的文化基因。

汉魏碑刻凝墨韵,教师博物馆铸师魂
汉魏碑刻陈列馆内,在一百余块汉代至民国碑刻与石雕中品读千年墨香。队员们尤其驻足于汉魏名碑前,感受书法艺术中蕴藏的文人风骨与时代精神。中国教师博物馆中,从西周“师”字铭文、孔子杏坛讲学复原,到抗战时期的“马背黑板”和《教师日记》,一件件实物生动诠释了中国师道传统的演进与教育者“弦歌不辍”的崇高精神。


总督署内观水治,太白楼中品诗情
在济宁河道总督署旧址,实践团系统考察古代水利治理体系。从治水文献、厅堂匾额至祈雨场景复原,队员们深入探讨运河漕运的历史意义与“谨敬慎勤”的治河精神,深刻体会到古人治水惠民的智慧与担当。步入济宁太白楼,实践团仿佛走入李白的诗画世界。楼内诗卷、木雕文化墙、古琴展品,连同浣笔泉清波,共同勾勒出济宁作为“诗礼之城”的文化图谱。队员们于此诵读经典、解析遗迹,梳理李白与济宁深厚渊源,感悟这座城市千百年来融汇礼乐、诗情与文人精神的独特气质。


烈士陵园育红心,博物馆里读任城
济宁烈士陵园内,团队成员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接受红色精神洗礼,深刻感悟“不畏牺牲、忠诚奉献”的革命信仰,同时梳理红色文化相关英语表达,为讲好济宁红色故事、传播革命精神积累专业语料。为齐鲁文化对外传播储备语料。走进济宁市博物馆,从史前陶器、汉代画像石到运河文物,再从儒家经典版本到中外交流瓷器,我们系统了解了济宁作为“运河之都”的历史纵深与文明交融历程,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在这片土地上的传承与发展。


青春接力文化使命,外语赋能传播新声
此次系列实践既是一次文化溯源之旅,也是一堂生动的使命教育课。队员们从千年儒韵、水利智慧、教育精神与诗画济宁中汲取深厚滋养,进一步坚定了运用专业能力传播齐鲁文化的信念。下一步,外院的青年学子们,将把所学所感转化为实际行动,用外语生动讲述山东故事,助力鲁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异彩,以实际行动践行“儒风济韵,践志传鲁”的青春誓言。
审稿:董 亭
审编:刘 莹
终审:钟京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