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法学院与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360奇虎集团合作开展的课题“互联网个人信息保护法律边界问题”在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课题中期研讨会。来自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智慧发展委员会、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山东大学、山东建筑大学、互联网企业等单位的法官、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分别就互联网个人信息民事侵权责任问题认定、互联网个人信息泄露的司法救济路径、互联网个人信息侵权司法证据的认定、互联网安全企业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关系等四个专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刘延杰出席会议并致辞,我校法学院院长王淑华主持会议第一阶段。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环境司法研究中心主任韩德强说明了研究互联网个人信息保护法律边界问题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指出对于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不同利益主体有不同诉求,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边界如何界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互联网企业、信息主体各自应承担怎样的责任等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山东建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翠敏、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陈俊海就研讨会四个专题的前期研究作了主题报告。陈俊海论述了互联网个人信息的界定、互联网个人信息民事侵权责任的法律依据、归责原则、构成要件、责任免除等问题,对互联网企业有效履行信息安全保障义务提出了有益参考。王翠敏针对网络侵权领域程序性规则,互联网电子数据取证、认证规则体系的不足、提出网络侵权证据的证明力要依靠技术去甄别真实性和完整性,分析了举证责任分配规则的实践分歧、网络安全企业的责任和个人信息保护的关系处理等问题。
会议第二阶段为专题自由研讨阶段,来自学术界、企业界、司法实务界的专家围绕会议主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我校法学院副院长朱宝丽提出互联网个人信息侵权中加害行为、加害行为与结果行为因果关系的认定尚需深入研究,认为权益的性质决定权益的保护方式,比起事后的救济更应关注事前的预防,个人信息关注的是自由流通和使用,而隐私权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和尊严,二者具有明显区别。
360集团公司法务部诉讼部总监洪成宇从互联网企业发展的角度提出,数据是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过于机械的界定方法有可能会阻碍商业创新,应实现个人信息保护规范化与利益的平衡,从而促进企业发展活力,并以此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360法务部法律研究院总监赵军指出今年是个人信息保护的元年,电信诈骗案件、斯诺登事件、face book个人信息泄露案等引起了人们对于个人信息合理使用及保护问题的关注,并从互联网企业行业发展的角度发表了对于美国宽松式、欧盟严格型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并就企业收集什么样的信息是合理的,网络安全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特殊保障,司法在个人信息保护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中科睿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学军表示有必要从技术的角度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一些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互联网企业是有能力解决的,只是动力不足,可以考虑从立法上适当强化企业技术保护的法律责任,并注重信息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平衡,促进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次研讨会是学术界、司法实务界和企业界三方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推动了各领域对互联网个人信息保护法律边界问题更加深入的思考,并在互联网个人信息侵权保护、规范司法救济途径以及强化互联网企业安全责任等方面形成广泛共识,取得了一定成果。

审稿: 王淑华
编审:牟永念
终审:刘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