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与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签署“环境资源司法理论研究基地”共建合作协议

作者: 王翠敏 摄影:何文玲信息来源: 法学院 发布日期: 2019年07月05日 11:32浏览次数:

7月4日,山东建筑大学与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共建“环境资源司法理论研究基地”签约及授牌仪式在我校举行。我校校长靳奉祥、副校长吴彬,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成武,山东省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李军、副庭长张传毅及法官代表出席仪式。

靳奉祥首先与嘉宾进行了会谈,介绍了我校的发展历程、法学院基本概况,并指出,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借助双方各自优势开展深度合作,可以有效促进法学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互融发展。一直以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山东建筑大学的法学专业建设给予了有力支持,法学院也有一支良好的师资团队,双方友好合作多年,成效显著,研究基地落成后,双方合作平台更加坚实,期待基地结出更好的硕果。

张成武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全省法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制度,为促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保护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同时,在环境资源司法领域做了许多开拓性、创新性工作,在司法政策、司法理念、法律适用和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探索。审理了新环境保护法实施以来首例大气污染公益诉讼案件、首例检察机关提起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件、首例进入诉讼程序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均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今天联合山东建筑大学在法学院设立研究基地,就是要对这些实践经验、发展成果及时进行总结提炼,希望研究基地对标一流,不辱使命,结合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强理论探索。

吴彬在致辞中指出,校院共建是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担当社会责任、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重要工作方式,为我校提升环境资源司法理论研究水平搭建了桥梁,为我校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智慧支撑和基础素材,为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提供了实践平台和有效载体,双方要力求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共融、共建机制,开展联合调研、法学理论和司法实务研究等,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促进理论与实践协调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输送高质量人才和创新性研究成果。

随后,吴彬与张成武代表双方签约,共同为基地揭牌,签约仪式后法学专业教师与嘉宾进行了交流。李军梳理了近年来省高院环境资源司法审判的典型案例,并指出案例先行提供了学术研究的契机,双方以基地为依托开展合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今后我校将以这次院校共建“环境资源司法理论研究基地”的活动为契机,借助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丰富的环境司法案例资源和实践经验,在课题研究、互融教学、资源共享、专家咨询等方面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合作。同时,我校也将开放专业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资源,为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提供教学、科研等服务,充分发挥我校法律专业人才的理论优势,推动环境司法工作与法学理论研究的紧密结合,共同打造环境资源司法理论研究高地。

审稿:王淑华

编审:牟永念

终审:刘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