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

English | Deutsch

学工动态

首页 >> 学工动态 >> 正文

山东建筑大学“怀新寻迹,承典筑遗”实践团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作者:“怀新寻迹,承典筑遗”社会实践团    2023-08-16 13:20   点击:[]



为探寻家乡传统文化与非遗足迹,深入基层解读非遗传承密码,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8月10日—12日,“怀新寻迹,承典筑遗”社会实践团队分别赴临沂、济宁、聊城三地开展社会实践,体验和学习各地的非遗文化。实践团队由英语2141班与英语2142班部分同学组成。



8月10日,实践队员来到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进行实地参观,深入了解聊城地区多样的非遗文化。队员们在这里参观了精美的东昌葫芦雕刻、细腻厚重的茌平黑陶、栩栩如生的朗庄面塑、盛名远扬的东阿阿胶等非遗展品,近距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加深刻的了解。随后实践队员来到聊城东昌府木版年画博物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体验了木版年画的印制过程,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最后实践队员来到聊城地委专署旧址,走进红墙小院,在了解剪纸艺术以及扎染文化的同时,学到了老一辈手工艺人的传承精神。



8月11日,团队成员来到济宁市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参观学习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鲁西南鼓吹乐和邹城平派鼓吹乐以及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祭孔大典。祭孔大典用音乐、舞蹈等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随后团队成员来到了济宁市博物馆参观了邹鲁和钟,学习了非遗文化民间传说、运河知识,进一步丰富了知识储备。



8月12日上午,团队成员来到临沂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琅琊剪纸传承人王艳俊爷爷的个人工作室进行参观学习。王艳俊爷爷从小就学习剪纸,2003年从学校退休之后便专门教授剪纸课程。他向团队成员讲述了琅琊剪纸的来源以及许多作品的寓意和创作灵感。其中很多作品都深刻地体现了临沂地区的文化特色,比如传统“二十四孝”、沂蒙红嫂、沂蒙革命精神等。随后,王艳俊爷爷带领团队成员学习了最基础的“五角星”、“红心向党”以及“囍”字的剪纸方法,并希望团队成员作为新时代的力量可以进一步将这一门手艺发扬出去。



8月12日下午,团队成员来到了王氏熟梨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王氏熟梨是临沂地区除糁以外另一著名的非遗美食,具有清痰泻火、润肺止咳的功效。其第六代传承人王玉成爷爷从几十多年前的街头叫卖,到如今借助互联网和新时代的力量将其发展创新,形成全国性连锁化产业。王玉成爷爷带领团队成员一同了解王氏熟梨的历史沿革,并介绍了王氏熟梨从种植梨树到制作梨膏、饮品等一体化的过程,帮助成员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这一非遗文化。



通过此次实践中的参观和学习,队员们近距离欣赏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工艺魅力,坚定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决心。团队成员在未来的学习中也定将借助外语优势,通过互联网以及多种途径向世界各地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审稿:杨卫强

编审:裴中华

终审:蒋炜玮



上一条:外国语学院开展2023级新生辅导员助理答辩暨岗前培训会

下一条:山东建筑大学进淄赶“考”实践团队赴淄博开展暑期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