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焦虑吗?
新学期开启一段时间啦,本学期的心情如何呢?
偶尔的焦虑是完全正常的,它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手段之一。
然而,经常的担忧也会失控哦~
01何为焦虑?
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有某种不好的事情发生,自己又难应付而出现的不愉快的情绪,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充分调动身体各脏器的功能,适度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警觉性,病理性焦虑是指长时间没有具体原因的感到紧张不安,或没有现实依据的预感到灾难、威胁或大祸临头即将发生,伴有明显神经功能紊乱及运动性不安,感到痛苦或社会功能受损。

02 我们为何会感到焦虑?
冲突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所有的焦虑都来源于冲突。
他将人的精神分为三层,「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的是潜意识层面的欲望和冲动,它指的就是我们想要的;「超我」代表的是父母与社会教导的道德,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而二者之间的「执行者」便是「自我」,它一方面受到来自本我欲望的冲击,另一方面受到超我道德的压制。当自我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会感到一种「现实焦虑」。就是当外部世界可能存在一些危险的时候,自我通过焦虑的情绪来提醒我们,以起到保护我们自己的作用。
比如说,考试临近,同学们担心在考试中遇到自己没有准备的内容,感到紧迫和压力,这就是一种现实焦虑。
当超我与自我发生冲突时,我们会感到「道德焦虑」。
比如,考试临近时,我们的脑海中却出现了想要逃避复习,打个游戏放纵一下的想法。于是你会自责不安,认为自己不够自律。
这个时候体会到的,这就是道德焦虑。而当本我与自我发生冲突时,我们会感到「神经性焦虑」。
不合理想法
第二种解释是,我们的焦虑来源于我们不合理的信念。
也就是说,我们是被自己对这些事的看法所困扰,陷入焦虑情绪中。
这些困扰我们的看法,就是不合理信念。它是个体内心中不现实的、不合逻辑的、站不住脚的信念。
在这里给你介绍两种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不合理信念:两极化思维和自动过滤积极信息。两极化思维就是认为事情总是非黑即白的,不是好的就是坏的。
对于有着「非黑即白」的信念的人来说,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做不到最好,就是一个失败者」「出现了一次失误,我的世界就完蛋了」。
有这种信念的人,他们看问题会偏于极端,一旦没有达到自己认为好的标准,就会感到无比焦虑。有自动过滤积极信息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在各种场合中都只关注那些负面的信息,自动「过滤」掉那些好的内容。
尽管理性深处,我们知道,其实事实上有些部分是正面的,但我们的情绪仍然可能沉浸于不好的部分中,让自己焦虑不已。

03 焦虑有哪些症状?
当我们感知到威胁时——无论它是基于现实的威胁,还是想象中的威胁——大脑的杏仁核向下丘脑发出信号,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发射一系列激素(如肾上腺素)。
它反过来会刺激焦虑的多种身体症状。如心跳、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还有一些其他躯体症状,如头晕、肌肉紧张、 颤抖或颤抖、烦躁不安、难以集中注意力等。
研究表明,身体症状常常导致误诊,将症状归因于身体原因,而问题的真正根源一直未被发现。
这也是属于焦虑症的独家嘲讽:
尽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人们可能不会寻求帮助,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担心感到尴尬。

04 我们该如何缓解焦虑?
做好计划,解决未完成事项。
大多数焦虑都是由未完成事项带来的,而大量未完成事项的囤积容易使我们失去耐心,做事失去章法,最终搞得一团糟,什么事情都无法很好的完成。所以做好计划很重要。
保持好的期待。
形象来讲,比起周日,大多数同学可能更喜欢周五。因为周五是充满希望的,一个愉快的周末正向我们走来。而周日过去,等待我们的便是全新一周的学习与工作。所以,我们的情绪不仅取决于我们在经历什么,更取决于我们在期待什么。有所期待,就不会迷茫、焦虑和徘徊。
用流动性期待替代固定期待。
我们要做好期待管理,期待过高会带来压力,将期待置于我们的可控范围之内。流动性期待的好处就在于当一个期待破灭以后,会有一个更低的,但仍然让你有成就感的期待存在。
做最坏的打算。
期待如果降低不了,那就去想象最坏的结果。这时你的焦虑与恐惧,也就不值一提。
做充足的准备。
不确定带来的焦虑是可以通过充足的准备缓解的,通常情况下,越没有准备就会越焦虑。

任何情绪的存在都不可怕。
只要合理利用,它们就是我们体验人生的关键道具。
你会从这些道具里,探索到生活最真实的本质。
审稿:刘莹 编审:卜德龙 终审:武道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