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淑芬,女,1968年生,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荣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本科科学技术类)二等奖、山东建筑大学“卓越教学奖”“十佳教师”等奖项。作为指导教师,分别获得 “互联网+”大赛与“挑战杯”大赛国奖、山东省 “优秀指导老师”等荣誉称号,担任“互联网+”大赛的省赛与国赛评委。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山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等课题10余项,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Water and Climate Change 》《medicine》《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等中英文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3部,授权专利15项。
践行赛教融合理念
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陈淑芬副教授,自 1997 年 7 月入职山东建筑大学(原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以来,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牢固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以对家国充满热情、对事业充满激情、对学生充满温情的态度,践行赛教融合理念,在深耕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竞赛的作用,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有益的补充和拓展深化,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科学思维、创新意识与团队精神。陈老师投身教育近 30载,作为一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骨干教师,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影响与感染着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引路人。

深耕教学,致力于打造优质课程
陈老师深爱着她的教学事业,在教学教研方面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改探索。作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虚拟教研室副主任参与国家级教改项目--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项目《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的建设,主持校级教改项目2项。陈老师先后给本科生开设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给排水CAD制图训练》和《海绵工程》三门课程。这三门课程的共同特征是与实践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且时代特征明显。为了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创新人才,陈老师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立德树人”“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等理念贯穿于授课过程中,紧跟科学前沿与最新政策标准等,不断补充、修改与完善授课内容,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以保证高质量的课程授课,因而,陈老师的课程也深受学校督导和广大学生的好评。
(1)课程思政中贯彻现代德育理念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创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举措,是实现德育教育的抓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与“水”密切相关的专业,而“水”是连接所有生态系统的纽带,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因而,在授课组织过程中,陈老师主动融入“水安全使命感”和“工程伦理”等思政元素,例如,“给水安全”部分,强调“中国水资源量的现状”,并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的水资源总量控制”引入,在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章节中将“四水四定”原则合理引入,强化水资源底线约束思维,等等。将“给水安全”与“排水安全”贯彻于授课始终,引导学生遵守工程伦理与法规标准,明确水资源战略高度,提升学生保障城乡生活和工业生产用水安全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更新教学内容,保持与学科发展同频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而教材往往跟不上学科发展,因而,为及时捕捉前沿知识并有效传递给学生,需要精心地组织与设计。陈老师负责主讲的课程,对标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专业能力与水平,针对不同课程,实施不同的内容更新方式。以《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为例,陈老师将课程内容体系以“给水安全与排水安全”双体系重塑,同时补充新的保障水安全技术与管理措施。通过课程内容重塑,将具体知识点系统化,便于学生更深刻理解课程与专业的关系,更易于掌握给水与排水等专业理论与工程技术问题。

(3)开展赛教融合,创新教学方法
将教学与竞赛有机融合,是陈老师教学方法改革的有益探索,这与教育部将学科竞赛工作纳入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赛教融合的政策相吻合。通过结合“互联网+”大赛、“大学生挑战杯”等竞赛项目,以开发项目为动力(例如人工湿地技术研发项目),陈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设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创新思维的水平与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实现教学实践集“教、学、做”为一体,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和拓宽。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了学习动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探索与创新能力。而这个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解决工程复杂问题的能力,体现授课内容的高阶性和挑战度,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专业认同感。

山东建筑大学研发人工湿地技术
服务山东生态修复
(2021年06月01日 来源:中新网山东)
倾力大赛,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
为践行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陈淑芬副教授不断探索创新创业项目,并积极带领同学投入到创新创业项目中,经过多年努力,近年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1)在竞赛中带领学生成长
在带领学生创新创业的赛道上,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陈淑芬副教授以饱满的激情与辛勤付出,带领同学们获得一个又一个奖杯。特别是2020年疫情期间,第六届“互联网+”国赛铜奖项目--《助力美丽乡村--乡村污水生态化处理创新之路》,其参赛的艰辛过程仍历历在目。参赛期间,陈老师不仅利用腾讯会议一遍遍的昼夜打磨,还带领学生到平度、泰安、东平等地多次实地调研,并且,为了防止“新冠”疫情感染,陈老师更是亲自驾车上阵,为学生的安全保驾护航。参赛过程是辛苦的,但累并快乐着,同学们在参赛过程中成长。一位参赛同学赛后很自豪地和陈老师说:“我感觉比以前牛多了”。确实如此,参赛的同学,有的被保送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有的通过自己努力也考进了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及山东建筑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

(2)倾心参与各项竞赛组织活动,展示山东建筑大学风采
陈淑芬副教授指导的“绿之行—乡村生态修复专家”项目,作为山东建筑大学唯一参赛项目参加了于2021年5月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献礼建党100周年——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成果展”,并得到了山东省教育厅领导高度关注与鼓励。参展期间,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邓云锋专门来到展位前,仔细询问该项目的技术特点、生态与社会效益,希望将来该项目能更好服务于污水治理,助力乡村生态振兴。山东建筑大学于德湖校长带领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前来参观,并对项目团队表示关心和鼓励。山东新闻联播及中新网山东分别作了报道。

(与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邓云锋在展位前交流)

(山东卫视台新闻联播:第56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成果展出画面截图)
2023年8月21日,陈淑芬副教授参加了第一届山东省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教师论坛,在论坛上做了专创融合发展主题发言,并将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的“机制引导、学生主体、专业支撑、团学保障”的赛教融合理念进行分享,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可。

陈淑芬副教授多次应学校招生就业工作处与团委邀请,为全校师生分享互联网加大赛与挑战杯大赛经验。陈老师不仅从指导参赛的角度,还从国赛评委的角度,将如何认识大赛、如何避免误区、如何备赛等方面给出很好的建议。会上与会后,许多老师和同学反馈积极,感觉收获很多“硬货”,并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指导。
精耕细作,教学与竞赛硕果累累
(1)共享课成绩斐然
山东建筑大学是一所以土木建筑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名校,本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先后入选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并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课程,陈淑芬副教授作为课程负责人带领教学团队建设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共享课程于2022年7月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联盟平台线上课程和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荣获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联盟优秀案例(教学类(线上))、2023秋冬学期智慧树网“精品课”。
目前,根据网上查阅的数据,在AI资源库中,山东建筑大学开设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共享课程,无论是线上选课学校数目、选课人数、引用次数及累计互动次数均居全国首位。此外,每学期还有几十名到百余名的社会学习者参与学习,说明陈淑芬老师负责建设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MOOC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课程思政等方面得到更多高校的认可,同时,也提升了山东建筑大学在其他高校的影响力。
(2)大赛成绩突出
陈老师积极指导同学们参与各项赛事,并取得了突出成绩。作为大赛指导教师,2020年获得互联网+大赛国家铜奖,实现山东建筑大学“互联网+”国奖“零”的突破;2022年又获得“互联网+”国家银奖,实现“互联网+”国家银奖“零”的突破。陈老师指导学生所获得的“互联网+”大赛国奖项目,涉及学校的多个学院多个专业,在带动学生创新创业及多个一流专业评审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作为首位指导老师,还获得大学生挑战杯“国家铜奖”、全国大学生深水杯“二等奖”等赛事的 4 项国奖,9 项省奖,荣获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秀指导老师”、山东省“互联网+”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等荣誉称号。

审稿:刘莹 编审:卜德龙 终审:武道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