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靳晓龙,男,汉族,2023届西部计划志愿者,毕业于山东建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服务于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财政局。
“青年当有志,立志在四方。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从西部计划出征的那一刻起,这二十个字一直萦绕在我耳边。当火车从阴山脚下驶过,我离服务地也愈来愈近,带着紧张激动的心情和一腔热血,我来到了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开始了我的西部计划志愿者生活。经过近一年的工作生活学习,感受颇多,遂借此机会写下我的西部计划故事。
01 困知勉行,克服“三大关”
新的环境新的开始,也代表着要面对新的困难。初来土左旗服务的我,面临着“三大关”。一是“生活关”。服务地的气候环境与城市环境差异较大,虽然条件略微艰苦但能很快适应,在岗位上尽心服务,努力融入当地。二是“语言关”。在与服务地同事的交流中,当地方言让我难以理解,一方面在服务中积极响应号召,多使用普通话交流,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与当地群众沟通,努力适应并学习理解方言。三是“思想观”。端正服务态度与意识,通过与其他西部计划志愿者建立学习小组,不断提高我们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凝聚力和服务能力,用过硬的素质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02 实事求是,融入基层
“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青年的寄语。1969年初,习近平总书记不满16岁就去到延川县梁家河村,直到1975年10月离开这个小山村,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是在陕北艰苦的农村度过的。这段插队经历虽然让他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但这段人生历练却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而我们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被称为当代知青,更应该坚定理想信念,静下来心,通过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国家的号召下,到西部,到基层,去挥洒我们的热血青春,在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能力、磨砺意志。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而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03 青年当学习,立身以立学为先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在服务的近一年时间里,我读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想到了扎根于西部的我们,一年的西部时光,代表了广大青年志愿者青春时代奋斗的光影,这份经历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磨砺与考验,更是成长与收获。无论身在何处,无论你是服务基层,还是身处教学一线,我们青年一代都要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脚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怕吃苦,在实践锻炼中磨砺自我,提升自我。学会沉淀自己,戒骄戒躁,多读书,读好书,增强知识储备,丰富理论知识。以扎根基层服务人民为工作之己任,以勤奋务实为生活之态度,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学习方法,树立理想、开拓前进方向,用自己的专业所学,为西部,为基层群众奉献出自己的点滴力量。
一年期,青春不长,不仅要珍惜这短暂的时光,更要奋斗向前,砥砺前行,创造属于自己的青春印记。
青春是一首永不言败的歌,青年人用激情和热血谱写着属于他们的旋律。岁月因青春慨然以赴而更加静好,世间因少年挺身向前而更加瑰丽。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让我们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以青春之梦想,绘就青春之未来。让我们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以青春之名,赴西部之约,用汗水和智慧书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审稿:刘莹 编审:卜德龙 终审:武道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