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新语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师风 >> 师说新语 >> 正文

高涵:一步一步,脚踏实地

发布时间:2025-05-16 浏览次数:

高涵博士是一位讲师,长期从事新型光学材料及光物质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她以第一作者在权威刊物发表论文11篇,主持两项基金项目。她对科研充满热情,不断克服困难,坚信理论上的突破能为新型光学器件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她建议同学们考虑继续深造,培养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学术之路

2017年,高涵从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毕业,获得应用物理学学士学位。此后,她在学术之路上继续奋进,202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学院,斩获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在2023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我本科主修应用物理学,毕业时我父母认为工作机会不够理想,鼓励我继续深造,这对我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于是我决定考研,很幸运考上了山东大学的物理专业,并在硕士期间申请了硕博连读,继续深耕物理学。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一方面是因为我对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基础科学的探索,常常让我感到兴奋。另一方面,我也相信物理学的研究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潜力,能在科学的基础上推动技术的进步,这让我对这一领域充满了动力。”

毕业后,她曾面临多个职业选择 ——— 高校、研究所、公司。尽管这些选项也许都会有不错的前景,但她最终选择了建大,主要原因是她希望找到一个既适合职业发展的机会,同时也能兼顾家庭生活的平衡。建大离家较近,可以让她在工作之余也更好地陪伴家人。此外,这里的科研环境和团队氛围也很符合她的职业发展目标。她做出了来到建大的决定,并且非常满意这一选择。

作为山东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人选,还荣获山东物理学会优秀青年学术奖,同时是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团队计划”核心成员,高涵在学术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实力。长期以来,她专注于新型光学材料及光物质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在科研成果方面,她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子刊《NatureCommunications》,以及《CommunicationsPhysics》《PhysicalReviewB》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11篇,发表的被SCI收录论文总数更是多达20余篇。而且,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这些科研成就无疑是她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深耕等离激元课题她对科研的热情来源于对未知的探索以及发现新知识的那种独特成就感。科研的过程让她能够将自己的思考化为具体的成果,尤其是当某个新想法逐渐成形,并最终转化为一篇完整的论文时,她能感受到极大的满足感。此外,与同行交流、讨论时的碰撞和启发也让她深刻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和价值。即便科研的道路并不平坦,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每当她想到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并看到它被验证的那一刻,这种探索精神和内心的激动始终激励着她不断前行。科研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让她感到生命充实的追求。

研究这个课题最初源于她在硕博阶段积累的科研基础。硕博期间,她的研究方向就是关于光物质相互作用,尤其是等离激元的相关课题,而宽频率和低损耗的特性对这一领域的发展非常关键。因此,她希望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探索如何通过优化材料的性能来实现更高效的能量传递和控制。同时,等离激元材料在信息通信、传感器、纳米光子学等领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她相信,通过理论上的突破,能够为新型光学器件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这也为她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因此,她选择在这一方向上继续深耕,希望为该领域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研究过程中,困难是不可避免的。她做的研究方向对她们课题组来说是全新的方向,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考,这使得整个过程充满了挑战。最困难的阶段是在开始的那一年,她通过大量阅读同行的研究论文来加深对课题的理解,并不断尝试重现结果。课题组每周的组会对她来说也是非常宝贵的机会,可以向老师和同门寻求意见,获得一些突破性思路。此外,她也会尝试主动联系一些论文的作者,尽管不总是能得到回复,但偶尔得到的反馈也能带来很大的帮助。其实整个科研过程就像是在探索一条未知的道路,很多时候需要靠自己的坚持和不断的尝试来逐步前进。尽管走得比较慢,有些方法需要反复验证,但正是这种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让她积累了很多经验,同时也磨练了能力和耐心。她认为,科研的难点不仅在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在于面对失败时是否有勇气继续探索,而她从这些经历中学到的正是这种不断前行的精神。

接下来,高涵计划继续深化对等离激元材料的研究。她说道:“目前我主要关注二维材料中的光物质相互作用,但我希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比如探索等离激元与超导等其它物理行为之间的相关特性。此外,我对一些较新的概念如‘demonplasmon’和‘ghostplasmon’也很感兴趣。我希望未来的研究不只是延续之前的工作,而是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我也计划通过物理模型与材料应用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将理论和实验结合得更紧密,从而推动课题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应用上的双重进展。”亦师亦友

“有尝试带学生做比赛和科研,但坦白说,我觉得自己还是有些地方可以改进的。我总是会‘操心过度’,最后不自觉地把很多决定和操作抓在了自己手里。我觉得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多在于让他们体验‘动手’和‘自己发现’的过程。有时候,虽然我喜欢操控全局,但我也在不断提醒自己给学生们更多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自己犯点小错误,再自己解决,这样才是最好的学习和激发兴趣的方法。”

同时,她认为她和学生的关系更像是“亦师亦友”。她说:“我遇到的大多数学生都很优秀,我不喜欢摆出一副严厉的样子。相反,我更喜欢和他们保持轻松的互动,像朋友一样交流。如果他们有时候和我开个小玩笑,我也完全不会觉得有什么越界的地方。毕竟我也刚毕业没几年,说到底自己也还保持着‘学生’的心态,过于严厉并不符合我的风格。和学生们建立这种轻松的关系,也让我更容易理解他们的想法。这样,他们在学习和科研上也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的困惑和想法,我们的交流更顺畅。我觉得,既能带给学生知识,也能带给他们快乐的学习氛围,这样才是最佳的教学状态。”

《致同学们:深造、独立与好奇》

她说道:“我对现在的本科生有几个建议。首先,我建议大家尽量考虑继续深造,读研究生。现在的职场竞争日益激烈,研究生学历不仅能带来更多的职业选择,还能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学科领域。读研究生不仅是为了学历提升,更是一个认清自己方向的机会———你会明白自己是否真正喜欢科研,还是更倾向于走向职场。其次,我认为培养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求助他人,试着自己思考、探索,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虽然请教老师是一个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但独立思考的过程却是成长中最宝贵的部分。我自己在读书时也曾遇到过很难的科研问题,但最终通过不断努力和思考完成了它,那种成就感至今令我难忘。最后,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无论你未来选择继续科研还是进入职场,热爱学习、不断探索的态度都会是你最宝贵的财富。成长的路上充满挑战,但也充满了无限可能。”

高涵,博士,讲师,理学院应物232班班主任。山东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人选,山东物理学会优秀青年学术奖,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团队计划”核心成员。长期从事新型光学材料及光物质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子刊NatureCommunications,及CommunicationsPhysics、PhysicalReviewB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11篇,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

版权所有:山东建筑大学宣传部版权所有 鲁 ICP备 06022497号-1

地址:济南市历城区凤鸣路山东建筑大学 邮编:25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