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绍了作者在管理工程学院担任副教授期间,通过游戏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文章描述了作者如何通过游戏化思维解决新问题,如AI挑战和代码逻辑混乱,以及如何及时奖惩和制作更具思想性和专业性的案例。同时,文章也强调了教育之路需要耐心和改变现状的勇气。


佀同光,1972年生,管理工程学院副教授,多年来一直承担“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Web程序设计”“大数据应用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事情是从2007年开始的。初春课堂上,学生对着程序的黑白界面,昏昏欲睡;宿舍里,他们沉浸在网络游戏的精美画面中,情绪高涨。如何让学生心返回课堂?我夜不能寐。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学颇为得意地向我展示了一个基于JavaGUI的计算器程序,尽管业务逻辑和显示逻辑缠在一起,但界面设计非常出色。我意识到,图形界面对学生是有吸引力的,便问他愿不愿意写游戏,他又惊又喜,表示一定努力跟上。我用一周时间设计了一个游戏框架,分离显示逻辑和业务逻辑,支持角色无限扩充—“让游戏遇见游戏”在课堂上正式拉开了序幕。
“活起来的代码”带来了“建大凌晨一点半”
第一个游戏项目是“兔子吃草”———吃到好草加5分,碰到炸弹减10分,后来“生硬”地让兔子到教室“学习”加20分———可玩性不佳,但当学生们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代码在屏幕上“活了起来”,眼中瞬间燃起了炽热光芒。然而,事情有趣但并不简单。一个入门级的碰撞处理就有几十行代码,独立编写新游戏在当时困难重重,因此我制定了“模仿”的教学目标。课上完全学会是不可能的,直接公布代码又会滋生懒虫,我又自费购买了软件录制课堂视频供学生课下温习。
考核方式也变为答辩———共有20多道的口试题循环使用(根据情况改造)。答辩过程中,有的同学表现得对答如流,有的同学主动展示亮点,有的同学则支支吾吾,还有的同学避实就虚。答辩结束的同学,总会被围住“套题”,我则2-3个同学换一组题目来反“套题”,师生之间展开攻防互动,倒也十分有趣。周六周日的上午下午晚上都用上,才能完成70名同学的答辩,但最终的成绩相当真实———师生面对面,“备考攻略”统统失效。
由于游戏没有标准答案,功能实现也没有上限,加上答辩式考核,催生了“建大凌晨一点半”(不仅是考前)———不少同学为了实现更好玩的功能而努力钻研,而有些同学则担心不及格而反复研读,有同学们总结说,“与其答辩出汗,不如平时多干,大学并不轻松,今天又进高三……”,期间我曾获得了一个外号“佀大爷”—细说就是“你大爷就是你大爷”,妥妥的一个爱恨交织,我暗自高兴,装作不知。
“一人一题”带来了全面创新
在课程改革初期,不及格的人数确实不少,后面的年级逐渐适应了新的学习方式,不及格现象越来越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兔子吃草”逐渐演变成了“坦克大战”,同学们的水平也不断提升,不少同学设计并实现了新的故事情节。2015年开始全面采用“一人一题”的方式———让所有学生在开学之前自己设计游戏情节,在学期中逐步实现。模仿升级为创新,出现了思想性和趣味性都很强的作品,例如“火场英雄”“清理海洋垃圾”“ShakeVirusOff”等。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年春天疫情期间,同学们的活动空间受限,情绪不稳定。吕长远校友捐赠了奖品来支持课堂游戏设计大赛并参与点评,缓解了学生们的压力,也受到了新华网客户端的报道。
“AI设计”提出了新问题
然而,在最近一次考核中,出现了新问题。一些作品虽然界面美观,但代码逻辑混乱。我意识到AI可能做了坏事———我鼓励学生使用AI解决具体问题,但没想到会有同学打破多年来“使用课程开发框架及方法论”这一默契,利用AI“解决”了所有的问题。面对AI的挑战,我努力寻找证据,最终人类智能战胜了人工智能,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同学被判定为不及格。接近10年的“低挂科”趋势戛然而止,经过慎重思考,我最终没有违背自己的初心,如实提交了成绩。
为了节约时间,过程考核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AI鼓励了投机行为———平时“放假”,考前AI。我决定再次利用游戏化思维———及时奖惩。通过人机多轮交互的,让DeepSeek根据讲义和PPT生成了300多道试题,核对扩充后构建了一个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题库,在教学平台上设置上课后10分钟的“课前考”和下课前5分钟的“课后考”,用全面“及时奖惩”来打击“考前AI”。此外,为了准确了解学生实际的代码调试时间,我要求学生将写作业的屏幕以人脸出镜、低帧、无声视频的形式进行记录并上传系统。另外,作为课程思政的一部分,我目前正在以抗日战争中的“夜袭阳明堡机场”为背景制作一个游戏,以便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具思想性和专业性的案例。“糖衣课程”的营养充足“糖衣课程”的教学方式带来的效果是可观———学生就业质量一直名列前茅。有一个学生入职后表现出色,经理一次笑问你怎么学得这么好?答曰:“我初修佀老师的课55分、重修成绩95,两遍150分,难免比别人好一些”。经理后来与我提及此事,我俩抚掌大笑。课程建设方面的经验立项了省级教改课题,继续探索普适性规律,以便将来让更多学生受益。
“匠心躬耕”打造与时俱进的“游戏规则”
十八年是一个漫长而充实的版本迭代,但新版本一直在路上。教育之路从无捷径可走,每一次出现问题、每一届学生的反馈,都促使我重新蹲下身来,精心打磨更适合他们的“游戏规则”。游戏平台在不断变化,学生也在不断成长,但始终不变的是教育者的“匠心躬耕”———这不仅需要低头播种的耐心,更需要改变现状的勇气。因为我们所要种下的,不是一时的欢乐,而是能让学生受益一生的热爱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