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革命圣地,赓续红色血脉。8月11日,山东建筑大学热能工程学院“延水思源,赤心向党”社会实践团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为期十天的社会实践。此次活动系2025年全国大学生延安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入选项目。
开篇仪式宗旨铸魂
活动首日上午九时,来自全国四所高校共计30余名师生徒步前往张思德广场,通过“沉浸式诵读+场景化教学+跨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接受了一场“走新”更“走心”的青春思政课。
广场中央,一位戴着红领巾的小女孩在父亲的鼓励下,走到师生面前,以稚嫩却清亮的声音完整背诵《为人民服务》,慷慨激昂的语气间毫无怯场之意,这动人的一幕让在场师生深受触动,小女孩眼中闪烁的朝气,恰是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焕发的鲜活生命力,也为这场红色研学写下了生动的开篇注脚。随后,实践团成员整齐列队,齐声诵读全文,铿锵誓言回荡革命圣地,深刻体悟“人民至上”的初心本源,筑牢新时代青年使命担当。


窑洞求真薪火相传
在枣园革命旧址的黄土窑洞间,文博副研究馆员曹峰老师开展了题为《延安窑洞里的马列主义》专题授课。他结合毛泽东同志在枣园窑洞中撰写的《论持久战》等著作,深入阐释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创新历程,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实践,带领师生体悟“土窑洞孕育大思想”的红色智慧。在结课分享环节,山东建筑大学王凯同学说:“原来伟大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生长出来的,这让我对‘实践出真知’有了更深的理解。”


随后,成员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重点探访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伟大革命前辈的窑洞旧居及中央书记处礼堂等历史场景,透过泛黄的《解放日报》、斑驳的煤油灯等文物,近距离感受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
青年抉择信仰对话
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前,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副主任张茁老师开展了题为《爱国青年奔赴延安的信仰与抉择》专题授课。通过历史场景还原,再现当年进步青年冲破封锁投奔光明的壮举,引发学员对当代青年责任的热烈讨论。结课分享时,山东建筑大学杨依滢同学感慨道:“前辈们冲破的是地理封锁,而我们要突破的是思想的局限,唯有传承这份‘向光而行’的勇气,才能在新时代的赛道上跑出好成绩。

随后,队员们参观了中共七大召开旧址、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窑洞旧居、毛泽东种过的菜地等,深刻体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内核。在参观毛泽东种过的菜地时,讲解员的话发人深省:“毛主席在指挥千军万马的同时坚持劳动生产,这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作风,正是共产党人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的生动写照。”

从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到窑洞马列的真理探索,再到信仰抉择的精神洗礼,为青年师生打开了理解共产党人精神密码的窗口。活动首日全程15公里的徒步之行,以脚步丈量革命旧址,体悟八十多年前那群爱国青年奔赴延安的颠沛流离,为实践团队注入红色基因的强心剂。
审稿:蒋炜玮
编审:张娅婷
终审:朱新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