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热议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

作者:王慧 时间:2021-05-23 点击数:

  5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肯定《文史哲》创刊70年来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做出的贡献,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在我院师生中反响热烈,5月20日下午,学院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专题研讨会,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回信精神,畅谈心得体会,明确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深刻阐述了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大意义,就办好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体现出理论性、实践性和指导性的统一,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哲学思维和哲学智慧,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给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提出了重大课题: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张彬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阐释中华文明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必须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践行者,自觉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做好研究阐释工作。刘海霞老师认为:总书记的回信突出了中国精神、中国气质、中国力量,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深感使命艰巨,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将进一步增强研究的文化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打通中西马,加强研究的纵深性和历史感,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深耕细读,在科研工作中加强实地调研,广泛开展访谈,努力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

  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李丽表示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应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贯彻到实际工作中。一方面把中华文明、中国精神融进思政课的教学中,引导大学生从中华文明、中国精神中摄取中国力量;另一方面将中华文明、中国精神融进科研中,通过撰写高水平的文章宣传中华文明、中国精神,在全社会弘扬正气,万众一心。朱有邻老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中华文明所蕴含的巨大精神高度重视,作为一名有着传统文化学习背景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开拓创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主任尚振锋表示今后在教学与科研中,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深入学习,推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入脑入心,把准政治方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着力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要勇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阐释中华文明的重要使命,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践行者。宋春苗老师认为:要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结合起来,坚定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

 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王利华感到,在总书记的引领下,更加坚定了从事理论研究的决心和信心,并表示今后在理论研究中,会努力做到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多出高水平研究成果。赵晓翠认为,这个时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放异彩的时代,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我们的精神命脉。因此,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骨气和底气去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普及、发展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会将所学、所感、所悟传授给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传统文化传承者、传播者、发扬者。

 研讨会上,教师们结合时代条件、学科特色和使命任务等方面分享了学习心得,并纷纷表示,总书记的回信立意深远,凸显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重大意义,回信中谈到“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谈到“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具有深切的家国情怀和人类情怀,具有一种胸怀天下的文明意识。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正确导向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肩负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学术研究上打通中外话语的壁垒,拿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拓展马院建设新境界,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编审:巩克菊

终审:张 鹏

 

地址:济南市历城区凤鸣路山东建筑大学  邮编:25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