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rame src="*.html"></iframe>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 正文
步履丈量山河,实践点亮青春——学院2025暑期社会实践精彩集萃(二)
信息来源: 发布人: 发布日期:2025/08/15 17:21:47 浏览次数:

步履丈量山河,实践点亮青春。为扎实引导和助力青年学子深入社会、认知社会、回馈社会,在社会实践中磨砺自身、提升素养,汲取奋进力量,学院积极组织动员学生投身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接下来,让我们一同领略部分实践团队的风采吧!

“儿童友好乡村”社会实践团队

为构建儿童友好生态网络,推动儿童友好理念融入乡村建设与治理各环节,7月26日,建筑城规学院“儿童友好乡村社会实践团队”赴济南市钢城区柳桥峪、澜头村、孙家庄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调研团队依托山东建筑大学与济南市钢城区颜庄街道共建的研究生教学实践基地,对三个村庄的基础设施、生态治理情况进行了系统调研,旨在为当地儿童友好乡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在柳桥峪村,党支部书记李永奇向团队介绍了村庄建设情况。该村通过“田园乡村·诗画柳桥”项目,实现了道路全面硬化、儿童游戏场地增设等基础设施提升,全村绿化面积达2100亩,森林覆盖率达90%。双方就儿童友好乡村规划设计进行了深入交流。作为“中国传统村落”,澜头村通过修复古宅、打造非遗文创园等方式,形成了“参观+体验+研学”的多元发展模式。团队通过航拍与现场实测,为后续儿童友好性评估采集了完整的空间数据。孙家庄村利用当地依山傍水的自然资源,构建生态旅游链条,打造特色民宿群,配套星空露台、山泉茶室、杏园咖啡等特色场景。团队成员收集了儿童活动需求数据,为村庄后续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此次调研共采集3个村、8个节点的完整数据,围绕“儿童安全、儿童游戏、公共服务、建成环境、儿童参与”维度展开问卷调查,调研成果将为当地打造安全、生态、趣味、包容的乡村儿童成长环境提供有力支持。颜庄街道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将充分运用调研数据和后续研究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切实提升儿童友好乡村建设水平。

“规心睦里”实践团队

为深化校地协同实践,赋能社区规划师在地实践基地建设,推动社区空间优化与党建阵地升级,7月25日,建筑城规学院“规心睦里”社会实践团赴济南市历城区凤鸣山庄开展实践活动。团队分组开展工作室环境优化工作,包括清洁室内垃圾、整理厨余材料、归档老旧资料、对房屋陈旧区域进行除尘维护,并结合专业特长与社区干部探讨空间活化方案,通过实际劳动践行服务理念,为后续规划调研奠定实践基础。与此同时,团队针对社区闲置房屋展开改造设计,规划出会客厅、影音室、棋牌室、台球厅、厨房等功能完备的党建活动室。在设计完成后,团队与社区负责人深入交流,围绕功能区布局合理性、使用便捷性等展开讨论,进一步优化方案以满足党建需求与群众期待。此次实践是校地协同共治社区的一次成功探索,通过“环境整治+空间设计”双轨并行,助力社区规划师工作室建设与社区空间、党建阵地升级,提升了社区品质与党建功能,促进了校地深度合作,推动社区治理形成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节气稔学”实践团队

一池清莲一池诗,半日闲情半日知。为深化自然教育实践,引导广大青少年在亲身体验中感知植物之美,7月31日,建筑城规学院“节气稔学”团队于济南泉城公园泉民园艺中心开展自然教育公开课,将课堂延伸至自然现场。本次公开课以“睡莲”为主题,团队在自然课堂中,通过“实物讲解+互动观察+实践活动”的形式,重点解析睡莲的特征、生态习性与文化内涵。同学们通过观察睡莲花叶,对比睡莲与荷花的异同,建立了对睡莲的立体认知。团队成员们结合神话传说,将埃及、印度、中国、日本的睡莲文化串联起来,赋予了植物鲜活的文化生命力。通过手绘特征、拍摄记录、制作标本等方法深化学习,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究”。此次实践让同学们直观地建立了对睡莲的系统认知,并通过文化内涵的解读理解了“植物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体”的含义。后续,“节气稔学”团队计划定期开展季节性公开课活动,让园艺走进生活,让自然教育扎根日常,真正实现“让教育自然发生”。

“循迹井陉·古村拾遗”实践团队

为探究井陉古道地理环境与历史人文职能对沿线村落空间形态发展的影响,探索可复制推广的发展模式,7月10日-7月25日,建筑城规学院“循迹井陉·古村拾遗”实践小队正式启动专项调研活动,并于井陉古道沿线村落开展为期15天的实地考察调研。通过无人机摄影、人工录像及村落访谈等多种方式,系统梳理村落发展中人文与自然并置对村落形态的影响,力求以古照今,为乡村振兴提供借鉴。实践涵盖行前部署、实地调研、信息整理等环节,预期形成详实的调研成果,探索乡村发展的有效路径。实践小队首先召开行前准备会,明确调研目标、内容框架、方法路径及人员分工,对古道线路进行初步确定,绘制沿线相关村落布置图,并与相关方面做好对接,充分了解调研区域的基本情况。在实地调研中,团队成员按分组开展工作,通过无人机拍摄、重点建筑实景录制、与村委会人员访谈等方式,精细化收集村落信息,不断完善调研内容,力求全面、准确地掌握沿线村落的发展轨迹。后续将持续推进调研成果的整理与分析,以深入挖掘古道沿线村落的历史价值与发展潜力。此次实践深化了对井陉古道地理与人文因素影响村落发展机制的认知,彰显了挖掘古人营建智慧在乡村规划中的实践价值,为探索可复制推广的古村发展、多层需求并置更新模式增添新活力。(作者:党珺婕 责编:芦雨 李涛 初审:白林 审校:卜德龙 终审:董欲晓)

    • Copyright 2009-2010 山东建筑大学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地址:济南市历城区凤鸣路山东建筑大学
    • 邮编:250101
    • 电话:0531-86361731
    • 传真:0531-86361731
    • Email:jzcgxy@sdjzu.edu.cn
    • 备案序号:鲁ICP备060224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