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械工程专业
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学历层次:本科;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概况:机械工程专业是以有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验,研究和解决在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运用和修理各种机械中的全部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
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山东省省级品牌专业、山东省首批应用型名校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是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依托专业。现有专任教师56人,其中正高14人,副高24人,硕士生导师38人,教师博士化率超过70%,拥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省部级称号获得者10人,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团队”3个。
专业拥有建筑工程及装备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山东省绿色制造工艺及其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平台6个。近5年,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获批省级基层教学组织1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省级高等教育一流教材3部;主持国家级教研项目2项、省部级教研项目7项。
专业围绕建筑机械与智能装备学科前沿,秉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设置建筑机械与设备、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塑性制造技术与装备、门窗幕墙技术与装备、创新工程5个专业方向,逐步形成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面向区域建设和科技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与职业道德、沟通能力与协作精神;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开展工程研究的综合能力;具备创新性潜质和国际化视野;具有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在机械工程尤其是建筑机械、装备制造等地方支柱产业中,从事技术开发与服务、工程设计与实施、科学研究与应用、生产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与3D建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企业管理与技术经济。
就业方向及发展前景:毕业生可到科研院所、政府机关、建筑机械行业企业等单位从事与专业有关的产品设计与开发、系统维护与运行管理等工作。专业毕业生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踏实的工作作风,突出的创新实践能力,获得企事业单位的高度认可。
二、车辆工程专业
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学历层次:本科;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概况:车辆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汽车、工程车辆及特种车辆等陆上移动机械的理论、设计及制造技术,涉及力学、机械、材料、化工、计算机、通讯电子、测试计量、控制技术、智能化与网络技术等领域,是一门涵盖多种技术的综合性学科。
专业为山东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依托平台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山东省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现代产业学院、山东省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未来产业实验室、山东省车联网安全技术国际示范基地、山东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省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等。专业师资结构合理,现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硕士生导师8人,教师博士化率达83.3%。专业拥有“车辆工程”工学硕士点,拥有推荐优秀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本、硕人才培养体系完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车辆工程领域内较系统的基础科学知识、较宽广的技术基础知识、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实际工程能力和一定研究能力,能在车辆工程设计、制造、实验、科研和教学等领域从事汽车设计、制造、实验、运用、研究等工作的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流体力学与热工学基础、电工学、汽车CAD、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工程材料、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试验学、汽车制造工艺学等。
就业方向:通过学习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等相关基础理论和知识,受到汽车设计与制造、汽车电子控制、汽车试验、汽车服务等方面的训练,具有从事车辆工程领域内设计与制造、实验与研究、服务等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可到企业、科研院所、政府机关、高等院校等单位从事与车辆工程、智能网联汽车等有关的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试验检测、技术管理和应用研究等工作。亦可进一步攻读硕士研究生,考取同济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高校,考研录取率30%以上。
三、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学历层次:本科;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概况: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学校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起源于1964年学校成立的机电科,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本科专业方向之一,2013年成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独立招生。2003年获批机械电子工程二级学科,2006年机械电子工程学科被列为山东省重点学科。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精密机械与先进电子技术的璀璨交汇,融合机械设计的严谨与电子技术的创新,塑造未来工业的核心动力,从精密仪器设计到智能系统控制,从自动化生产线优化到前沿机器人技术革新,再到嵌入式系统与物联网应用的深度整合,无不需要机械电子工程的深度应用。专业执行“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设置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机器人技术与应用两个本科专业方向。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拥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山东省绿色制造工艺及其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6个。与费斯托(Festo)气动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设立了“费斯托自动化研究发展”奖学金,联合成立了“费斯托自动化培训班”,引入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现有专业教师2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1人,兼职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1人,教师博士化率达90%,拥有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团队1个。近三年本专业共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1项,横向科研项目45项,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5项;发表SCI/EI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件,出版专著3部;首位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5项。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厚的机械设计制造、电气化控制等专业知识,熟悉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和管理过程,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具备创新意识、独立设计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能够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运行管理、经营销售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预期发展成为所在领域的专业技术或管理骨干。
主要课程: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电工学、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机器人学导论、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工业机器人及应用、机电传动控制、数控技术、电器控制与PLC、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机器人集成与应用。
就业方向:累计培养毕业人数约1000余人,毕业生可在企业、科研院所、政府机关、高等院校等单位从事与专业有关的产品研制与开发、科学研究与教学、机电装备维护与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亦可进一步攻读硕士研究生,考研率25%以上。
四、智能制造工程专业
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学历层次:本科;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概况: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为了适应经济技术发展、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建设的需要,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解决智能制造高素质人才匮乏而设立的“新工科”专业。本专业涉及机械、控制、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强调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制造装备、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融合,是多领域交叉融合的战略新兴专业。
本专业以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机械工程专业为依托,整合高水平师资力量、新形态教学资源、高质量实习实践基地等软硬件条件,是学院重点打造的新工科专业。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2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博士10人,拥有国家级建筑工程及装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山东省绿色制造工艺及其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平台6个。同时,本专业教师承担人社部第二批数字技术工程师(智能制造)山东建筑大学培训点的社会培训工作。学生也可通过培训学习,考核合格后,获得初级《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并可向当地人社部门申请对应级别的职称认定。
学校高度重视本专业的建设,累计投入800余万元经费建设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实验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了人工智能实验室、工业物联网实验室、智能制造综合实验室、智能检测实验室,逐步形成了涵盖决策、物联、制造、检测等关键环节的智能制造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学生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国家智能制造战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宽口径、厚基础、促交叉、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相关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有一定科学思维,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在智能制造工程领域从事相关产品设计与制造、系统集成、研究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及智能运维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Python程序设计、智能制造概论、智能制造装备及系统、智能制造工艺学、智能生产系统运作管理、制造系统的感知与决策、工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智能运维与健康管理、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工业自动化控制、机器视觉技术及应用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高新技术企业等单位从事与智能制造工程领域(如高端机床、机器人等装备制造及其应用产业)相关的产品设计与制造、系统集成、研究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及智能运维等工作。
咨询电话:0531-86367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