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办学底蕴深厚
机电工程学院前身是1964年设立的机电科,是建校之初最早设立的系部之一。1978年成立机电系,建筑机械恢复本科招生,1998年分为机电系和自动化系,2001机械系更名机械电子工程系,2004年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成立机电工程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2200余人、研究生240余人,具有推荐优秀毕业生免试就读硕士研究生资格。
学科专业完善
学院设有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4个普通本科专业,同时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机械、车辆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机械工程本科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山东省省级品牌专业、山东省首批应用型名校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专业。车辆工程专业是山东省省级一流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是山东省重点学科。

师资队伍优秀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11人,其中正高21人,副高37人,兼职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72人,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超过75%。拥有山东省重点学科首席岗专家、山东省重点扶持区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等高水平专家12人,获评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1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3人、“新时代齐鲁最美青年”1人。

学院优势与特色
教学科研平台领先
学院建有建筑工程及装备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山东省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现代产业学院等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平台4个。聚焦先进制造、高端装备、工程机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院牵头建设了山东省绿色制造工艺及其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车联网安全技术国际示范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4个。

校企合作深入
学院与国家机床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山东富士制御电梯有限公司、费斯托气动有限公司等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与行业企业共建了挖掘机械智能控制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超高速电梯智能曳引系统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5个,实现产学研共赢发展。设立“费斯托自动化奖学金”“鸿星科技奖学金”“嘉人励志奖学金”等奖学金,完善学生奖助体系。

教学成果丰硕
在“VR+”教学领域具有显著特色和优势,获批国家级教改项目2项,省部级教改项目11项;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获批省级基层教学组织1个;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出版著作和教材80余部,获省级高等教育一流教材3部。


学科背景拔尖
围绕高端零部件先进制造技术、增材制造与绿色制造、精密传动系统与控制、工业/医疗机器人智能控制、机械结构健康监测与智能诊断、高速电梯主动减振控制技术与智能装备、氢能及燃料电池关键技术、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等技术前沿,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和科研梯队,拥有山东省“青创团队”4个。
近5年,学院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课题7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1500万元。发表SCI、EI论文400余篇,其中Q1/T1论文90余篇;获得以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等为代表的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参与制定ISO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7项、地方/行业标准2项。

人才培养
学生培养优秀
近3年,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700余项;获批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0余项。学生就业率稳居学校前列,连续获评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毕业生在全国装备制造行业、设备应用与管理行业、工程建设行业、政府机关、科研院所等单位受到高度认可。


学生活动多彩
学院牢固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中心,以“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理念,依托“青春绽放”文化展示平台和“机电星光”志愿服务平台,打造出一批深受学生喜爱的综合素养提升品牌活动,班级团支部获“团中央活力团支部”。

校友人才辈出
学院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已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机械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多数进入设计院、施工企业、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政府机关等,成为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机械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刘才山,北京大学工学院航空航天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制学科组组长
毕庆贞,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器人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
孟令鹏,山东华达集成房屋有限公司创始人
专业简介
机械工程专业(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机械工程专业是以有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验,研究和解决在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运用和修理各种机械中的全部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
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山东省省级品牌专业、山东省首批应用型名校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
专业围绕建筑机械与智能装备学科前沿,秉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设置建筑机械与设备、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塑性制造技术与装备、门窗幕墙技术与装备、创新工程5个专业方向,逐步形成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以机械设计制造、控制理论、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为基础,紧密结合生产实践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是研究和解决机电装备的设计、制造、控制、测试等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围绕人工智能和高端装备等学科前沿,执行“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设置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机器人技术与应用两个本科专业方向。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依托机械电子工程山东省重点学科和机械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专业与费斯托(Festo)气动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设立了“费斯托自动化研究发展”奖学金,联合成立了“费斯托自动化培训班”,借鉴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车辆工程专业(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车辆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汽车、工程车辆及特种车辆等陆上移动机械的理论、设计及制造技术,涉及力学、机械、材料、化工、计算机、通讯电子、测试计量、控制技术、智能化与网络技术等领域,是一门涵盖多种技术的综合性学科。
车辆工程专业是山东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拥有山东省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现代产业学院、山东省车联网安全技术国际示范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设有“车辆”专业学位硕士点。
车辆工程专业紧密锚定行业发展的全新航向,设置了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两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助力学子成为行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为了适应经济技术发展、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建设的需要,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解决智能制造高素质人才匮乏而设立的“新工科”专业。本专业涉及机械、控制、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强调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制造装备、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融合,是多领域交叉融合的战略新兴专业。
本专业以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机械工程专业为依托,整合了高水平师资力量、新形态教学资源、高质量实习实践基地等软硬件条件,并在近两年新增投入近800万元经费对智能制造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进行升级,为学生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

招生录取情况
2024年录取情况

2025年招生计划

招生咨询方式


山东建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招生主页

山东建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公众号
审稿:董晨
编审:丛东升
终审:李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