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至7月15日与8月19日至23日,山东建筑大学测绘地理信息学院实践团队走进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阶段开展了湿地生态监测实践调研,用专业所学为这片年轻湿地,做了一次全面的“生态体检”。
第一阶段初探湿地,无人机首飞捕捉生态变化
7月11至7月15日,实践团队在黄河入海口区域实施了首次无人机航测作业获取了芦苇荡、碱蓬滩及周边水系的初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拍摄范围包括碱蓬滩、芦苇荡及潮沟水系。记录植被覆盖状况及近期生态恢复痕迹。本阶段工作侧重于建立重点区域的视觉本底档案和变化识别。

第二阶段深入核心,多维技术齐上阵
8月19日至23日,实践团队进入保护区核心区域开展第二阶段实践,综合运用无人机遥感高精度GPS定位多光谱成像等前沿技术对典型湿地植被群落、滩涂地貌形态以及珍稀鸟类栖息地环境进行了详尽的实地测量与动态监测。为建立高精度的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和动态监测模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果落地我们的数据会“说话”。
实践团队对两阶段所获取的影像及地面测量数据进行了系统性整合与综合分析,形成了涵盖植被分布、地貌变迁及生态恢复评估在内的多项数据成果,后续将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系统处理与深度分析形成科学调研报告。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此次考察调研活动是高校主动服务地方发展贡献科技力量的具体体现。不仅是一次专业技能的淬炼更是一堂行走的生态课。

测绘地理信息学院的同学们用科技接力守护让黄河三角洲的每一次潮汐律动都被青春精准记录!

审稿:张瀚月
编审:丁 立
终审:杨 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