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晚,山东建筑大学法学院邀请了阿里巴巴集团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顾伟博士与师生就“中国数字经济的转型与法律规制”进行在线交流。顾伟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任阿里巴巴集团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个人信息与网络安全法律研究,代表阿里巴巴参与中国个人信息、数据安全等领域若干重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起草;同时负责阿里巴巴国内数据合规工作。
报告由山东建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朱宝丽教授主持,山东建筑大学法学院姚天老师以及研究生、本科生、同济大学法学院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的部分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此次学术报告以中国数字化转型为背景,探讨数字化时代对法律、对法律人提出的挑战。顾伟博士在报告一开始以科学技术革命给为生产生活带来的颠覆性变化为导入,开门见山,以疫情为例,阐述从2003年的非典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指出数字化手段对推进疫情防控的巨大贡献,凸显了数字基础设施的强大支撑力。与此同时,中国数字化转型已经从满足人类基本需求转向自我实现,从1.0版本走向2.0版本,聚焦于大数据、新基建,使数字政府、数字城市成为可能。除此之外,线上的发展还可以倒逼线下的进化,互相促进,协同发展。
在报告的第二部分顾伟博士谈到他对现在数字化时代的法律规制问题的看法。首先他回应了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个人信息保护。他指出首先我们要对大数据有一个基础认识,大数据是对一个群体的画像。对企业而言,大数据统计是对一个整体偏好的反映,个人信息在其中只是一个基本组成分子,对个人信息泄露的担忧可以减少。正如他引用的未来简史中提到“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大数据其实是从外部对人的解构,所以我们不必因为更清楚地了解自己而感到害怕。但对消费者个人而言,个人信息保护尤为重要,如何把握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还要靠法律和企业对用户体验的态度。这也正是新基建向法律这一上层建筑提出的新问题。
其次顾伟博士从一个与法律人切实相关例子入手:智慧审判——AI法官助理的出现给法律、法律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有伦理性、替代性的危机,引出大数据对法律人提出的新要求。使用智慧审判可能会面临很多挑战,比如影响法官职业技能提升等等。
紧接着顾伟博士就引出了报告的第三部分:法律人如何应对大数据的挑战。他分享了阿里巴巴的法务人才观:专业、担当、创新、温度。法律人应该把品格放在第一位,其次还应当对法律有前瞻性,认识到多学科交融的重要性,永远抱有学习的态度不断前进。
在报告的交流环节,在场师生围绕个人信息的产权以及是否应该支付对价、如何避免数据造成的错误决策以及归责问题、书记员法官是否真的会被替代等问题与顾伟博士进行了深入探讨。

审稿人:王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