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山东建筑大学“银发守护”社会实践团队聚焦不同群体反诈需求,在济南多地开展系列普法活动——既深入社区为老年居民筑牢“钱袋子”防护网,又走进校园为中学生播撒法治种子,获得热烈反响。
8月30日至9月7日,团队先后前往鲁商凤凰城、银丰唐郡、保利花园、建大花园、景和山庄及中新锦绣天地西社区,以“模拟法庭”“案例宣讲”“趣味互动”等多元形式,将反诈知识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安全保障,用青春力量织密全民反诈防线。

一、社区反诈:沉浸式体验筑牢银龄“思想壁垒”
针对老年群体易受诈骗侵害的特点,“银发守护”社会实践团队以“守住养老钱,安享幸福年”为核心,在六大社区打造“模拟法庭+精准宣讲+手册护航”的立体反诈模式,让老人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认清骗局本质。
在各社区活动现场,“模拟法庭”成为最受老年人欢迎的环节。团队精心设计“刷单返利诈骗养老金案”“投资理财诈骗老年人案”两个贴近老年生活的剧本,让社区老人亲身参与,分别担任审判员、受害人角色,团队成员则化身审判长、公诉人、辩护人、被告人,完整还原案件庭审流程。从法庭调查、举证质证到法庭辩论、宣判,每个环节都严谨专业,老人们在沉浸式体验中直观感受诈骗案件的审理过程,深刻认识到诈骗分子的作案套路。

(模拟法庭活动现场)
模拟法庭特别邀请社区居民饰演“受害人”,她凭借真实的情绪演绎,还原了被骗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犹豫怀疑,到被“内部消息”打动,再到发现积蓄被骗后的崩溃无助,逼真的场景让在场老人感同身受。团队指导老师孙琳表示:“这类诈骗涉案金额大、对晚年生活冲击强,我们希望通过真实案例演绎,让老人们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守住一辈子的养老积蓄。”

(被害人扮演者徐阿姨发言)
同时,团队成员结合模拟案例开展普法宣讲,用通俗语言讲解“什么是诈骗”,通过剖析保健品诈骗、虚假投资等经典案例,详细传授“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的反诈技巧,帮助老年人提升风险防范意识。

(团队成员王昱涵正在反诈宣讲)
二、校园普法:趣味互动播撒青少年“法治种子”
在守护银龄的同时,“银发守护”团队也关注到青少年网络诈骗频发的问题。9月8日下午,团队走进山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为中学生量身打造一场“反诈普法伴成长”主题宣讲,让法治意识与安全理念同步扎根。

(团队成员开展反诈宣讲)
宣讲中,团队成员以“漫画插图+身边案例”为切入点,通过生动的漫画拆解“明星粉丝群诈骗”等青少年高发骗局,以案释法,引用 “学生因刷单刷信誉被骗零花钱”“轻信陌生人转账后无法追回” 等真实案例,让同学们直观认识到诈骗离自己并不远。

(同学们积极回答问题)
为调动参与积极性,活动设置趣味问答环节,同学们纷纷举手抢答,答对者获得反诈主题格尺作为奖励,现场气氛热烈又充满教育意义。山师二附中23级8班班主任刘老师表示:“现在的孩子接触网络多,反诈教育太有必要了。这种接地气的宣讲,不仅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更在他们心里种下了法治的种子,对构建平安校园至关重要。”
三、青春担当:持续深耕织密全民反诈网
从社区到校园,从银龄到青少年,“银发守护”社会实践团队的每一场活动都紧扣需求、注重实效。截至目前,团队已为数百名居民和学生普及反诈知识,发放宣传手册超300份,相关活动收获社区与学校的一致好评。 未来,团队成员将继续秉持社会责任,一方面针对不同社区的诈骗案例特点定制活动内容,优化“模拟法庭”剧本,让社区反诈更精准;另一方面拓展校园普法范围,探索更多符合青少年认知习惯的互动形式。

(活动结束后,合影留念)
如今,“银发守护”社会实践的反诈足迹仍在延伸。这场跨越社区与校园的普法行动,不仅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更展现了当代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责任担当——当青春力量与法治智慧相遇,必将为构建更安全、更温暖的社会环境注入持久动能。
▐ 编辑:秦丽霞
▐ 编审:王 慧
▐ 审核:刘艳飞
▐ 终审:杨广晖